4月初,山上的山野菜下來了,比往常稍微早了幾天。大自然好像有愧於去年蘑菇的減產,今年的山野菜產量喜人,村裏的老人都說,上次這樣收菜還是在十幾年前。
老天爺賞飯吃,全廠忙得沒黑天沒白天,但也上下一片喜氣洋洋。
這樣的忙碌一直持續到五一種地,才略微有所緩解。
中午吃飯時,陳秀玲打電話過來。開口便問陳秀麗最近看新聞了沒有?
陳秀麗已經連著三天,每天睡覺不超過5個小時,哪裏還有時間看新聞。
“最近忙著生產,沒看,怎麽了?”
陳秀玲在電話另一頭給姐姐念了一段新聞原稿:“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省裏正在全力建設撫溪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打造中國藥都;依托生物醫藥產業,在申南和撫溪之間,建設一座生態新城。”
陳秀麗放下筷子,微眯著眼,從字裏行間體會這條新聞背後的分量。
“姐,你知道基地規劃的地方在哪嗎?”
申南與撫溪兩者相隔不到100公裏,既然是在它們之間,陳秀麗很快猜到了,“是不是你們新校區那裏?”
“姐,你真的很敏銳,我問過老師,他說不單是我們學校,醫科大學,中醫藥大學也會入駐基地,不過以什麽形式,現在還沒有定論。”
“這是個好事,尤其是你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進駐的企業多了,就業就不愁了。”陳秀麗替妹妹高興。
“不是呀。”陳秀玲發覺這個時候姐姐又不敏銳了,“我畢業還得好幾年,而且我們這個專業必須得考研讀博。”
“知道你得考研考博,那正是時候啊,政策剛剛頒布,到實施,入駐,發展都需要時間,等你畢業的那會兒正是好時候。”
“哎呀!”陳秀玲跺起了腳,“你不要想著我,我看你這兩年雖然有加工廠,藥材的生意也沒停,我給你打電話是提醒你,政府想要打造藥都的名片,對藥材產業一定會有相關的扶持政策,你留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