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馬文斌心中仍有疑慮,但他明白,如果這個提案能落地,風電場的邊際效益將被徹底重塑。
接下來的幾天,他和麥麥提一前一後,拿著數據和模擬報告四處遊說,力排眾議,向相關部門和機構闡明了風電製氫的可行性和潛力。
撰寫的提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在政策上找到了一個薄弱環節:國家能源局最近正在推廣“綠電路徑”,並願意為有前瞻性的項目提供支持。
但現實沒有理想那麽順滑。
電網調度依舊冷淡,撂下一句:“你們提出的這些,都是遠期規劃。我們目前隻關注電網的穩定性和負荷的平衡。”
環保局那邊更是謹慎,擔心氫氣運輸與儲存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在達阪城這種偏遠區域,任何小事故都可能被無限放大。
但這些難題並不能阻礙項目的進展。
新一輪的實驗數據證明,堿性電解槽能夠穩定、安全地實現風電轉化為氫氣的過程,並且所有的儲存和運輸環節都經過嚴格設計和測試,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理論數據支撐後,質疑被逐一回應。
麥麥提最終又在能源局內部找到一個“壓線觀察”的口子——項目被列入“技術探索型試點”。
不立項、不撥款,但默許其“在地方政策自留地內運行”。
達阪城風電場南側,一塊不起眼的邊角地帶被圈了出來。幾台改裝過的集裝箱電解槽安靜啟動,晝夜不息地吸收著風的餘脈,緩慢產出微量氫氣。
氫氣暫不出場、不運輸,先就地消納,用於風電場維護車輛的小型燃料電池嚐試,也為周邊牧區便攜爐具做基礎性能測試。
小、小的幾乎不值一提。
但這一步,就像春天地裏第一株發芽的莊稼——可一旦長出頭,誰也擋不住。
——
電化氫試點項目剛穩定運轉沒多久,麥麥提就收到了保羅先生發來的密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