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分流和下崗名單,幾乎占了風能公司全體職工的三分之一,數量龐大,觸目驚心。
但與此同時,騰挪出的資金也初見成效——基本勉強夠得上購買德國圖紙和生產許可證的費用了。
財務報表讀完後,會計室一片沉默。
謝世齊看著那冷冰冰的數字,低聲道:“這些數字背後,可都是幾百個家庭。”
說完,他沒有再發言,隻是扭過頭,對麥麥提緩緩說道:“錢,已經湊出來了。德國的生產許可證,必須拿下。”
麥麥提默默點頭,沒有多說一句。
幾天後,他再度起程,親自飛往德國談判。
臨行前,他特意繞回深圳,去探望那些已經被深航吸納的分流職工,看看他們在新的崗位上,能否真正站穩腳跟。
民營和國企,終究不同。
特別是在管理方式上,差異更是**裸地擺在了眼前。
在風能公司,多少還有些按資排輩的慣性,年頭久了,總能在崗位上站穩;而在深航這樣的民營體係裏,唯結果論幾乎是硬性法則。
幹得好,獎金、晉升、機會應有盡有;幹不好,不管你是老員工還是技術骨幹,轉崗、降薪,甚至被邊緣化,都毫不留情。
起初,很多從風能公司分流過去的人,極不適應。
有人抱怨節奏太快,有人吃不消績效壓力,有人在三個月試用期還沒結束時就被勸退。
但也有人,在這種高壓環境裏快速成長,一步步闖出了新的天地。
麥麥提看著那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麵孔,心裏不是沒有動容。
這就是時代的方向:溫情可以留給個人,但製度,終究隻認效率。
他一邊安撫著那些依然掙紮的老同事,一邊也在心裏默默告誡自己——未來風能公司的命運,也必須學會適應這套規則,必須學會在變化裏活下來。
就像這次去德國,哪怕前路再難,生產許可證也一定要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