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力量平衡瞬間向公子繹傾斜,大臣們各懷鬼胎。
楚悼王怒不可遏,欲斬項燕,卻被公子繹勸阻:“父王,此時殺項將軍恐將動搖軍心。”
正當楚悼王陷入兩難之際,緊急戰報接連傳來:吳國派遣孫武率領八萬大軍直逼舒城。
大乾軍隊奇襲宛城,項梁兵敗退守新野,而項羽則率軍抵達襄陽阻擋韓軍南下。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楚悼王意識到必須穩定局麵,於是決定讓項燕退休養老,急召老將連伊襄前來商議對策。
“本國增援三萬精兵,與新野、襄陽的兩萬兵力匯合,組成五萬大軍,目標直指宛城。”
公子繹急切地勸阻:“父王,此刻不宜分兵,我們應當集中力量逐一擊破敵人。若同時在兩個戰場上作戰,國家將難以承受這樣的壓力。”
楚悼王覺得公子繹的話有道理,於是決定:“先全力抵禦吳國的攻勢,至於宛城,暫且維持現狀。此次行動的目標是徹底消滅吳國。”
隨後,楚悼王迅速部署防禦措施,暫時放棄了已被吳起占領的宛城,派遣連伊襄老率軍抗敵,穩定了國內局勢。
東淩在這次衝突中損失慘重,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短期內無力北上。
楚悼王深知局勢嚴峻,一個決策失誤可能導致東淩淪為邊陲小國。
更讓他憂慮的是,兵權如今大多掌握在項氏手中,若他們趁機架空王權,後果不堪設想。
公子繹見狀,滿意地點點頭,安撫道:“老將軍,請您先回營,這裏交給我處理。”
項燕滿心愧疚,他想試探楚王的態度。
如果楚王意圖加害,他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政變;但如果楚王寬恕,他願意為東淩效忠,畢竟以他的性格,絕不會背叛。
盡管外界可能批評他貪生怕死,但為了國家的安全,這些都不重要。
與此同時,在大昭,薑曉白震驚地看著戰報,吳起水淹七軍,成功奪取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