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宜城欣然接受,並拉著李偉協助拆分工作,一直忙到年關才得以回家。因此,李偉的寧都之行隻得推遲到年後,整個寒假,他在家逗留不足一周。
盡管如此,李偉心中卻充滿**,因為他看到了前途的無限可能和財富的招手。
此時的李偉,心中隻有兩大目標:一是助劉梅解決軟磁鐵氧體的配方與生產流程;二是協助郭宜城完成“釹鐵硼”的基礎研究。
既然來到寧都,拜訪蘇晨自是必不可少。雖非初次造訪,但上次行程匆匆,印象不深。此次則不同,軟磁鐵氧體的成分配方雖非秘密,但生產流程的完善卻需時日。他打算在此逗留幾日。
其實,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這位年輕的蘇晨究竟有何背景?為何如此大手筆投入這一冷門領域?還有,那神秘的配方究竟從何而來?
李偉在寧都逗留了半個多月。從零開始建立生產線,困難重重。與書本知識相比,實際操作要複雜得多。例如,控製燒結溫度的問題就讓他頭疼不已。
劉梅的工廠全員加班,集思廣益。最終,還是那位看似悠閑的蘇晨出手解決了問題——
他將燒結爐的人工控製改為電子控製,並連接鉑銠熱電偶測得的爐內溫度。這樣便可根據爐溫自動調節輸入功率,從而精確控製爐溫。實驗結果顯示,控製精度可達正負5度,響應時間秒級。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李偉,讓他領悟到了書本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鴻溝。
書本上輕鬆描述的一句“控製燒結溫度在特定範圍”,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心血,對於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華夏國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
作為一名合格的材料研究員,除了追求材料研究的實用性成果,更需結合現有工業條件,探索適合的製備工藝和設備。這些深刻的見解,是李偉以前從未觸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