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天氣漸暖,市裏組織的“春季農副產品交流大會”即將在展覽中心舉行。
這一次,陳家村不是被邀請去展示,不是被采訪做樣板,而是——以“蜜果牌”的品牌身份,正式租展位、列入銷售單位參展。
這意味著,從這一天起,陳家村要真正走出村子、走進市場、接受陌生人的檢驗。
也是第一次,站在等價競爭的位置上,不靠宣傳、不靠關係,就靠產品本身。
……
“這一次,你們是產品方。”鎮供銷社主任親自來開動員會,“不是來講故事的,是來賣貨的。展會三天,你們的罐頭、蜂蜜,是拿來上架標價的,誰買誰吃,立刻就見真章。”
“價格不低、包裝不漂亮、品質不穩定,就賣不出去。”
這話不客氣,但陳鵬飛聽得認真。
“我們準備好了。”他說。
他是真的準備好了。
這一回,他帶著六人銷售小隊:芳蘭負責總協調,王小芳帶著兩個女工負責攤位布置和接待,陳東和村裏的兩個小夥子專門搬運和上貨。
他們整整準備了一個多月:設計春季特別款包裝,統一產品說明文字,製作展板,打印品牌故事介紹卡片;甚至還做了一期“蜜果牌”的宣傳折頁,用手繪方式標明產地、工藝流程和村莊地圖。
芳蘭提議:“要讓人知道我們是村子,不是作坊。鄉土味要有,但要有規範、有標準、有文化。”
展會那天,清晨六點,陳家村代表團出發,車上滿滿一車罐頭、蜂蜜和展架。
天氣微涼,陳鵬飛坐在副駕,看著晨光灑在前方公路上,心裏既踏實又緊張。
他知道,今天不是省裏點名表揚的“表演場”,也不是村裏鼓掌熱鬧的慶功會,而是千千萬萬個顧客,用錢投票的市場。
這一次,買不買,就看貨是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