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的是你不敢幹,不是你沒結果。”
張浩聽完,低頭點點頭。
那頓飯吃到很晚。飯後,張浩他們回宿舍時,路過廠門口,看見“蜜果牌”三個字在燈光下清晰明亮。
他停了一下,說了一句:“這個牌子,是他們扛出來的。”
第二天清晨,蜜果學院第四期課程正式開課。
這次不再是經驗介紹,而是實訓主題:“標準化操作與團隊協同”。
陳鵬飛站在講台上,身後投影的是一張大圖:
左側是分工圖,右側是工序交接圖,中間是一張特別大的文字——“把村當廠,把人當股東。”
他望著全場,說的第一句話是:
“咱今天講規矩。”
“品牌是啥?是你願不願意為你貼的標簽負責,為你灌的糖漿擔責,為你說的每句話買單。”
“做品牌,等於做信用——你這村,值不值五塊錢的罐頭,就看你敢不敢回頭收這五塊錢的信。”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他和芳蘭一起帶著學員走完整個灌裝流程,每個環節都設“責任登記卡”:
誰操作、操作時長、產出數量、是否合格、後續評價。
學員驚訝:“你們每瓶罐頭都能查到是誰做的?”
陳鵬飛笑了:“不能查的就不叫品牌,能回頭的才是‘能走遠’的東西。”
“很多人說我們封建、慢、村氣,其實不是,我們是在為‘透明’付成本。讓每個人都敢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是自信,不是鄉下味。”
午飯時,有人私下跟芳蘭說:“我回去就照著你們的標貼方式做,但我爸說那樣成本高、速度慢,不劃算。”
芳蘭答:“劃不劃算,不看你省下多少時間,而看你能不能省得起良心。”
“你想快可以,但你得扛得住‘快’帶來的責任。”
那一天下午,講堂沒有座位空著,連站著的人都不走,生怕錯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