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68章 岔路口

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那個最古老的問題:

“我們還行不行?”

陳家村的回答是:

“隻要不放棄,我們就一定行。”

秋風起,陳家村的夜漸漸涼了下來。

院子裏的梧桐開始落葉,蜜果廠的夜班燈仍然亮著。女工們戴著頭巾,在流水線前專注地貼著標簽,一瓶瓶橘子罐頭整齊碼入紙箱,準備送往北方的連鎖超市。

這是他們第一次完成來自三省八市的聯合訂單,總數量一萬瓶。對於市裏或許不算什麽,但對陳家村來說,這一萬瓶裏,壓著的是二十個複製村的試煉線。

“我們代工,但每個罐頭都貼著他們村的名字。”芳蘭邊檢查邊說,“不能出事,一瓶都不能。”

陳鵬飛站在倉庫門口,望著紙箱上那些新名字:楊灣、雙溪、老馬莊……每一個都不是陳家村,卻都用了他們的製度,他們的流程,他們的規則。

“這些名字,才是我們種下的第一批林子。”他說。

這批“代工式托育訂單”正是蜜果複製計劃的第二階段內容。

第一階段是“複製製度”,第二階段就是“托管運營”——新村暫時無法自主完成全流程,就由陳家村代加工,但每瓶罐頭都落他們的村名,由他們負責售後,由他們獨立承擔收益與風險。

“我們是品牌協助者,但不替他們扛責任。”陳鵬飛一錘定音,“走得動的村,才配叫牌子。”

……

與此同時,蜜果學院第六期課程如期舉行。

但這一次,陳鵬飛沒有安排課堂,而是帶學員上山。

清晨五點,他和三十多位學員沿著山路一路上行,直到村後那塊老林地。

太陽剛從東方升起,山林裏還有薄霧。

他站在高地上,望著腳下這片已經起變化的山坡:半年前,這裏荒草叢生,如今已經修出一條蜿蜒小路,旁邊立著幾塊木牌子,寫著“蜜果示範種植園”“蜂箱配套林”“村民共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