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一位分管副組長說了一句話,徹底改變了後續走勢:
“這製度有點東西。”
“不是城市設定的‘規矩’,是田野長出來的‘律法’。”
“建議成立專項督導組,試點‘蜂窩機製觀察計劃’。”
……
消息傳到陳家村,是十天之後。
林璐璐接到通知電話的那一刻,整個人愣住了。
“鵬飛哥,省委那邊要派調研小組,下個月分批次入村,還要帶中央信息中心的人,做一次蜂窩全節點的‘製度流動性現場測評’。”
“你聽懂沒有?”
“咱們——要進中央製度評估名單了!”
陳鵬飛沒什麽表情,隻問:“這次來,還要改名嗎?”
林璐璐搖頭:“不要了。連‘蜂窩’兩個字,都要保留。”
“他們說——這是全國目前唯一一個‘已形成內部糾錯機製、外部支援路徑、複盤歸檔流程’的去中心村級製度網絡。”
“原話是:‘能跑、能錯、能活、還能教別人錯的製度,值得國家支持一次。’”
陳鵬飛點了點頭,沒說話,隻轉身走回祠堂,把牆上的一句舊標語撕下,換上新的一張:
“製度,不是等來的。”
“製度,是被幹出來的。”
這句標語,拍照上傳後,被蜂窩平台的村務員們一夜之間刷成了新首頁口號。
蜂窩網絡,也進入了新的運行模式——
“內守秩序,外放火種。”
陳鵬飛布置了三件事:
第一:所有節點村每周必須召開一次“製度錯誤複盤會”,每次記錄三條最小錯誤、兩條修複建議、一條失敗流程圖。
第二:建立“製度野史檔案庫”,將那些失敗過、爭議大的、被民意推翻的製度——全數保存、去標簽、開放閱讀。
第三:啟動“百村講習逆推計劃”——從蜂窩外的非成員村中選100個做“陪走試點”,每個節點村認領一個,以“結對子”的方式推動製度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