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封殺蜂窩網絡的通告下發第十日,一支更隱秘的調查小組悄然落地陳家村。
這不是普通的政策巡視小組,而是來自省委改革專項組的“第三監督觀察隊”。
他們沒有穿製服,也沒有走官方通道,而是直接登門拜訪陳家村的祠堂——說是“回訪老試點,調研新機製”。
這批人裏,有研究員、經濟學者,也有來自省委辦公廳的青年幹部,帶頭的是一個戴眼鏡的中年人,姓林,自報職務是“製度觀察員”。
“我們不是來約談的,也不是來傳達意見的,”林觀察員開門見山,“是想看看你們這平台,在被停電、停網、停資源的情況下,怎麽還能動。”
陳鵬飛點了點頭,沒多解釋,隻轉身帶他們去了村後的曬穀場。
太陽正烈,曬穀場上一群村民正圍著三塊木板講“製度評分法”和“失信緩衝機製”,一邊講一邊畫,一邊畫一邊問——
講的,是張浩;
畫的,是吳凡;
站在一旁記錄反饋數據的,是龍虎村的張玉英。
“你們不是下去了?”
“我們下去了——又上來了。”張玉英抬頭笑道,“製度要走得遠,不是光靠我們跑,要靠他們自己講出來。”
林觀察員愣了一下,轉身看向陳鵬飛:“這場講習,是你安排的?”
“不,是他們自發接力的。”陳鵬飛搖搖頭,“講不講得清,能不能站住腳,都不是我說了算的。”
“製度不是我的,是他們自己的。”
林觀察員陷入沉思。
……
傍晚,林觀察員帶隊走訪村檔室,看到牆上那張“蜂窩製度演化圖”,再看到“製度證人機製”的全員簽名表,又看到村務公開欄上一字不差貼出的“整改流程圖”,他終於按捺不住,低聲說道:
“我們見過很多試點村,做得好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