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回六零開網店,我帶全家豐衣足食

第91章 重點適配項目

這是頭一次,一個來自村莊、未經學術加工的製度機製,以原樣身份入選全國共識建設核心建議。

會議結束,陳鵬飛沒留影、沒受訪,隻是把隨身帶的製度軌跡檔案留給了國家發改委一份,附了一句紙條:

“我們不是想上台階,我們是想把規矩從地上撿回來。”

離開會場的路上,張浩興奮地問:“鵬飛,這下咱是不是要被評上‘製度樣板村’?”

陳鵬飛搖頭:

“咱不要樣板名頭,咱隻要一句話寫在製度牆上——”

他提筆,寫下:

“我們是製度的源頭,不是製度的影子。”

“現在蜂窩製度火了,全國都來學。”

“但你知道嗎?也有人借著咱們的名義,在縣裏申報項目、收谘詢費、甚至開班教學——可笑的是,那些製度流程連個失敗檔案都沒有!”

七月初,張玉英將一份“蜂窩培訓通知”打印出來,重重摔在祠堂桌上。

通知上赫然寫著:

“蜂窩治理工作法培訓班,三天速成,掌握蜂窩製度精髓,結業發放‘製度管理顧問證書’。”

主辦方,是某“鄉村振興智庫聯盟”。

而授課老師,根本不是蜂窩平台的任何成員。

吳凡氣得當場拍案:“他們敢用咱的製度換錢,咱就敢把他們名單貼出來!”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啥?”張浩冷聲插話,“有些村幹部信了他們的套話,弄來一套製度模板直接往牆上一貼,說自己學了蜂窩模式,實際幹的全是麵子工程。”

“咱不出手,蜂窩遲早爛掉。”

陳鵬飛沒有發火,隻是說了一句:

“開榜,打假。”

……

三天後,蜂窩平台發布震撼公告:

《蜂窩製度打假通告》

正文開頭直接了當:

“凡未通過蜂窩平台備案、未經軌跡審核、未留製度原始演化痕跡者,不得自稱蜂窩製度使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