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名字都不敢提,說到底,他們怕群眾知道製度是從基層自個兒做起來的。”張玉英冷聲說。
祠堂會議立刻召開,大家情緒激烈,但陳鵬飛依舊冷靜。
“先不喊口號,先談談他們的真實目的。”他敲了敲桌麵,“這次不是收編,是‘拚圖’。”
“他們要的是數據,是填材料時能亮出來的‘智慧治理成果’,不是咱製度本身。”
“對他們來說,咱這三年,是一塊拚圖。”
“但對我們來說,是根。”
“拚圖可以被拿走換別的,根——誰敢拔?”
這句話,把整個會議敲醒了。
於是,陳鵬飛親自帶隊,帶上蜂窩製度歸檔硬盤、簽字錄像、共議筆錄,直奔省裏召開閉門會。
會議桌上,省農業數字化辦的副主任開門見山:
“你們的模式很好,我們不是不支持,我們是想把你們這套操作——整合、抽象、推廣,讓全省都跑在同一張圖譜上。你們也能成為標準製定者之一。”
陳鵬飛一聽,笑了。
“那您知道,我們有多少條製度,是從失敗裏滾出來的?”
“您知道我們第一次製度崩盤,是哪一天、哪個流程、哪個村民站起來拍的桌子?”
副主任頓時語塞。
陳鵬飛緩緩攤開一份紙,上麵寫著:
蜂窩製度三年失敗修複分布圖
標紅部分:被群眾推翻後二次立項的製度
標綠部分:製度參與率達90%以上但曾被叫停修複
最下方一句話是:
“這不是數據,是爭議的痕跡,是規矩的血肉。”
“您要是能把這些也納入進你們的一體化係統,我歡迎你們整合。”
“可如果你們隻想要一份沒爭議、好看、能PPT播放的數據圖譜——對不起,我們蜂窩製度,不能為你們政績做嫁衣。”
現場沉默半分鍾。
副主任尷尬一笑:“陳書記,不至於說得這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