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兒敏銳地捕捉到了他表情中的猶豫。
心下就是一突,果然,城南的那場大火有問題。
按照他先入為主的猜想,此刻戍邊軍應該已經掌握了那批隱秘的糧草。
借著這把大火意圖掩蓋真相,讓羯狄人認為糧草已被燒毀,從而撤兵。
又是設立粥廠,又是設計這些鄉老獻糧,無非便是既用了糧又讓人不起疑心。
剛想到此處,梁三兒又是一臉疑惑。
既然如此,為何要施粥而不放糧呢?
難道算準了我要進城一探虛實?
那換個角度說,目前所發現的情況是這個布局者讓他看到的?
站在布局者的角度來看,若是有細作探查……
一是城中饑民狀態,確實已在生死存亡之際。
二是鄉老獻糧粥廠開設,既能保證城內穩定,而且無需使用更多糧草。
三是百姓搶糧,默認這種情況發生,是不是能夠說明鄉老的存糧已經無足輕重?
既然有了這三種觀想,那麽按照結果倒推,應該能夠明白布局人想告訴他的內容了。
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攝政王的糧在城中且已被戍邊軍掌控。
那城中饑民如此之眾,為了維持穩定,便要快速放糧。
又怕羯狄人發現自己有大量糧草,所以製定了鄉老獻糧以及粥廠的出現。
意思就是,城內有糧,但不多。
這種可能最大的破綻便是放任百姓搶糧,這不就是告訴別人我糧食很多,這點無所謂……
第二種可能是,攝政王的糧在城中,但戍邊軍不清楚,或者沒有掌控。
那和第一種一樣,鄉老獻糧,為了繼續拉伸生存可能,放糧改為施粥一氣嗬成。
但也有破綻,還是百姓搶糧。
第三種可能是……
攝政王的糧草不在城中。
那麽就不對了。
如果糧草不在城中,那這次鄉老們的餘糧更是保命,萬萬不會放任這些資源被百姓截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