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安穩了場麵。
幾十個兵卒便忙了開來。
按照陳霄的要求首先需要分割人流。
兵卒們將長槍綁上麻繩,設立了一個蛇形的隔離帶。
將百姓們劃分為領粥區和暫避區,每十米設立兵卒持長棍維持隊列。
由於近前擁擠過於嚴重,陳霄又命人手持盾牌緩慢推進,騰出一大片空間用於發揮,優先將老弱婦孺安排在了暫避區,避免踩踏。
又設定了定時分段發放,辰時發孩童與老人,巳時發青壯男丁,未時發婦孺,每個時段僅開放對應區域,減少無效等待引發的躁動。
又將先前使用的小鍋直接放棄,使用安裝了吊耳的行軍大鍋,此鍋直徑五尺,一次可煮米一石。
陳霄想了想,推翻了韓闖幾人堆灶的打算。
借鑒上一世中抗洪時快速搭建灶台的經驗。
直接使用三角木架懸空架鍋,類似於篝火吊架,然後在下方用磚塊壘砌了通風灶膛,同時燃燒三堆柴火。
將剩餘的兵卒劃分小組,由小組長領命各司其職,同步作業。
淘米組負責用井水快速淘洗。
劈柴組負責將柴劈分段,便於燃燒。
分粥組則負責發放盛粥,要求使用定量木瓢,每瓢定量半勺,避免引起爭執。
陳霄又瞅準了糧行倉庫的地板,鋪幹草作為臨時儲粥區,將煮好的粥倒入大瓦缸暫存,空鍋立即投入下一輪熬煮,形成流水線,避免百姓守著空鍋幹等。
糧草和柴薪方麵需要多下點功夫。
每次從軍營拉運實在太過遙遠,耽誤進度。
陳霄想了半天有了個方案。
發動百姓拆毀廢棄木箱、桌椅等作燃料。
將粥廠周邊五十步內劃定臨時伐木區,允許百姓以柴換粥十斤柴換一碗粥,快速補充燃料。
現在便隻剩下效率的問題。
陳霄看著烏央烏央的人群不由得頭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