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人群散去後她在一堆禮物中找到了陳琦寫來的一封信,信中先是表達了對鄒家獲得賞賜的祝福,又寫了自己現在已經在族學中開始讀書,有的族兄愛欺負人,有的族兄看起來好說話卻專愛使壞,但是也交了一兩個不錯的朋友。每日和好友們一起上學下學,倒也其樂融融。又問鄒晨在家裏過的怎麽樣,有沒有開心,有沒有人欺負,如果有人欺負一定要欺負回去,不能象他一樣,被人欺負了一開始隻會暗地裏自己哭。
總之信中寫的童言童語非常可笑,看的鄒晨哈哈大笑。鄒晨思考了一下,便寫了一封信給二舅,把這件事情說了一下,又將陳琦的來信附上,問他可不可以給陳琦回信。不久之後黃瑾瑜回信便到了,他在信中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通,大意無非是君子發乎於情,但要止乎於禮,男女通信並非甚麽見不得人的事情,隻要信中不提及男女私密之事既事,回信還把陳琦的信也一並帶了回來。
自此以後,鄒晨便每隔幾日都會寫一封信給陳琦,托父親或是二伯趕集的時候帶給他。陳琦也會把自已這幾日遇到好玩的事情或者先生講了什麽課告訴鄒晨,有時還會在信裏指責鄒晨說的道理不對,自己的道理才是對的,兩小還會在信裏吵架,合好,總之非常熱鬧。陳十三郎也曾拆過陳琦的書信,看到鄒家的小娘子信中所寫的無非是對文章的見解,還有勸他兒子要好好讀書,莫要荒廢了年華,甚至有時還會有一些發人深思的道理。陳十三郎讀來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他便成了一個專業的偷信者,每次兒子收到了信,他都會先看一遍再封好令家丁給兒子,兒子發出了信,他也要先過目。隻是陳琦和鄒晨都不知道而已,就這樣,在雙方家長的監督中兩小慢慢的變成了書友。
鄒家漸漸的陷入了平靜中,哥哥們依舊是每日讀書,隻是他們讀書的方向卻變了。每日在學館中也開始和鄒正文討論土地兼並的問題,鄒正文初聽此言論大吃一驚。然後他找來朝中幾位相公的詆報和奏折細細地一讀,幾位相公竟然都和鄒家四小的言論相合。隻是相公們說的更隱諱些更婉轉些,並不象鄒家四小所說土地兼並會大批的引起貧民造反。自此以後,鄒正文更是把四小看成了心頭肉和眼中寶,恨不得把自家知道的所有知識全部教到他們的腦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