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期裏一切文明都沿著君主政體的路線,即君主專製政體的路線上生長和發展。從每一個君主和朝代,我們看到似乎有一個必然的過程,即從勵精圖治而走向浮華、怠惰和衰微,最後屈服於某個來自沙漠或草原的更有朝氣的家係。
…………
我們看到所有的遊牧民都一樣,不論是諾迪克人、閃米特人,或是蒙古利亞人,他們的本性比起定居民族從個人角度來說更樂從和更剛毅。
——(英)赫·喬·韋爾斯《世界史綱》
畢利格老人再也不被邀請到團部師部去開生產會議,陳陣經常見他閑在家裏,坐在蒙古包裏默默地做皮活。
經過夏秋的雨季,馬倌、牛倌和羊倌的馬籠頭、馬韁繩、馬嚼子和馬絆子,被雨水一遍遍地淋濕泡軟,都已嚴重脫硝,又被太陽一遍遍地曬幹、曬硬、曬裂,皮馬具的牢度大大降低。馬匹掙斷韁繩,掙脫馬絆子逃回馬群的事經常發生。
畢利格老人總算有時間為家人,為小組的馬倌和知青做皮活了。陳陣、楊克和高建中經常抽空到老人的蒙古包學做皮活。十幾天下來,他們三人都能做出像模像樣的馬籠頭、馬鞭子了。楊克還做出了難度最大的馬絆子。
老人寬大的蒙古包成了蒙古皮活作坊,堆滿了白生生的牛皮活計,彌散著嗆鼻的皮硝氣味。所有的活計就差最後一道工序——給皮件上旱獺油。
旱獺油是草原上最高級最奇特的動物油。內蒙高原冬季奇寒,羊油黃油、柴油機油都會凝固,而唯獨旱獺油始終保持液態,即便在零下30℃的隆冬,也能把稠黏的旱獺油從瓶子裏倒出來。
獺油是草原的特產,牧民家的寶貝,家家必備。在數九寒天的白毛風裏,馬倌羊倌隻要在臉上抹上一層獺油,鼻子就不會凍掉,臉麵也不會凍成死白肉。用獺油炸出來的蒙式麵果子,色澤又黃又亮,味道也最香。獺油果子往往隻出現在婚禮的宴席和招待貴客的茶桌上。獺油還可以治燙傷,效果不比獾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