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二十日之後,過年的氣氛一天比一天濃,宮裏的講究也多了起來,像什麽祭灶、放爆竹、貼春聯、掛門神、張掛宮訓圖等。
祭灶是臘月民間與宮中的重大祭祀活動。清代宮中每年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於坤寧宮煮祭肉之大灶前祭灶神,要設供案,安神牌,備香燭,供品多達32種,並由南苑獵取黃羊一隻,由盛京內務府進貢麥芽糖作為貢品。屆時,皇帝、皇後先後到坤寧宮佛前、神前、灶神前拈香行禮。祭灶這天晚上,親王、郡王、貝勒等大員在內廷有值宿任務的,可以給假回家祭灶,一級別較低的散秩大臣代替。
清宮規定,每年十二月十七日開始放爆竹,到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若皇帝出宮、入宮,每過一門太監即放爆竹一聲,每年除夕、元旦寅刻或子時,皇帝即乘轎前往各出拈香行禮,此時,皇帝的轎子每過一門,就要放爆竹,以示對諸神的敬意,也表示接神。接神之後,自王公至百官均進宮朝賀,互道新喜。
十二月二十六日宮內各處張貼春聯,掛門神。因為滿族人崇尚白色,故春聯例以白紙或白絹書寫,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增添喜慶的氣氛。門神於第二年二月初三日撤下貯存庫中。清宮所掛的門神均先裝裱在安有銅飾件的框內,在粗絹或布上繪製,用黃綾沿邊。先期,由工部奏聞皇帝,至日,外朝三大殿等處由工部、內務府官員督同匠役人等張掛。內廷等處,由門神庫太監先期報之宮殿監,宮殿監傳齊營造司首領太監,自乾清門至各門各宮張掛。所繪門神有四種,即金瓜武門神、五穀豐登文門神、福壽雙全仙子門神、童子門神。
在這一日,宮殿監傳知後妃居住的東西六宮首領各掛宮訓圖一份於東西宮牆,每圖皆畫古代有封建美德的後妃故事一則,作為後妃的榜樣,教育後妃遵守三綱五常,實行孝道。至次年二月收門神之日撤下,收藏於景陽宮後的學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