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韓寒五年文集

三個地方的三輪車

其實,三輪車是一種很尷尬的存在。從它的輪子數目裏就可以看出,比汽車少一個,比自行車多一個。我們的化學老師來自青海,初到鬆江府,看到一街三輪車,嚇了一跳。然後學科使然,肯定恨不能說如果那家夥再得到一個輪子就變成穩定結構,反之如何。我們拋開什麽曆史,光輪子就決定了它的特殊性。

我初中呆在金山縣城朱涇鎮,是個小地方。金山大名吉祥得很,可惜三座象征性的山空長在海裏,一個叫大金山,一個叫小金山,還有一個——不叫“中金山”,叫浮山島。其中大金山海島乃是上海陸地最高點。上海人很少見到海裏有山,所以沒事也往海邊的石化城度假。據稱金山的三輪車是在那裏先出現的,不過上海人精明,車夫跟他們砍不過,往往被反砍一刀,痛苦不堪,所以似乎也不見得什麽精神抖擻。石化街頭的人看上去也和車夫差不多,懶散不已。整個城市像泡在海風裏軟掉了,往往街上人走路都像夢遊,一副嫦娥欲奔月的樣子。

然後朱涇鎮的三輪車開始蓬勃發展,遂成一大特色。金山地區曆史上沒出過大名人,有幾個也隻是二三流的,所以缺少一種文化底蘊,通常不會有人來參觀旅遊。去年,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歡樂調頻》女主持麥琪來金山采訪農民畫,一下車看到滿街的三輪車,歡樂無比,直誇那些三輪車寧靜,其實這可能是一個地區就業率不高的體現。朱涇人生性中庸,三輪車也一副中庸樣,毫無特征。一次我要去金山農民畫院,車夫答曰不認識那個地方,叫我指路。我說金山農民畫是大名在外的,與故事和什麽來著稱為“金山三朵花”。他仍說不知,也不能怪他,誰叫農民畫是名聲在外而不在內呢?比如李贄故鄉的人就不知道李贄是誰,很正常。

朱涇的三輪車競爭比本鎮任何行業都激烈。主要是因為幹這行的人多。其實車夫不是好當的,尤其在朱涇,要有極佳的心理洞察能力,百丈外能分辨出你要不要車。大學四年畢業出來的怕還沒這本事。所以,初來朱涇千萬不要一副風塵仆仆的艱辛樣,因為除了車夫外沒人可憐你,走得像餓狗似的馬上會有三輪車圍過來。不過話又說回來,民工是沒有三輪車來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