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赤唐

第二十二章 青讖(四)

幾聲鶯啼,三分鼓鳴。

大唐國子監內,來自各州府的貢生皆是聚在正廳前的掩雨廊中,或議論紛紛,或愁眉緊鎖。

今日是國子監入學來第一次例考,因此大家都非常重視。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既然已經決定入仕為官,就沒有道理不在明年春闈中中榜及第。大唐科舉製度承襲前隋,分為常舉和製舉。製舉為皇帝陛下一時興起下詔頒定的,參加人數較少。而常舉則被大多數學子視為入仕為官的正途。常選主要有六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其中以進士與明經二科最盛。顧名思義,明經多考察學子對經史典籍的記憶能力,故而題目較易。進士科則側重考察學子的策論,詩賦。一般而言,明經出身的學子最多也隻能坐到主簿一類的小官。而進士科的貢生一及第便會被授予正八品的實缺,令無數學子豔羨。

當然,其錄取之嚴也是令人扼腕,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大唐的科舉並不僅僅注重學子的文采,對學子的品德,相貌以及家世背景都會作詳細的考察比評。為了一躍入龍門,除了在科考前向禮部“納卷”,學子們多會向權貴“行卷”即投獻詩文,以此提高自己再考官心中的地位。而如果能在國子監的例考中搏出一份好成績,無疑會受到眾多名士鴻儒的青睞,有更多機會榜上題名。

今日的考核分為經史,書術部分,二者選其一。因為禮樂和騎射涉及到場地,器材等因素因而將由教習隨堂抽測不在此次考核之列。

忽而一聲鍾鳴,宣告著考生的入場。踏著鍾聲,踩過青石板上碎落的杏花瓣,廣袖飄飄的各學子拾階而上,進入各間教室,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考試。

李括輕邁著雙步,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坐定。深呼一口氣,少年輕點了點墨汁,翻開了試卷。此番經史科考察分為基礎部分和綜合題,基礎部分都是些教習平日講授的重點,李括奮筆疾書用了不到半個時辰便答完了。稍稍活動了下手腕,少年目光微移,終是看到了那行數十字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