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雖然關中大地已是入了暮春,青海以西卻是朔風正勁。
寒風從麵頰滑過,如同鈍刀子割肉般生生刮痛。青海西岸的重鎮伏俟城(注1)外,一隊約為五十人的騎兵風馳電掣般的從密林旁奔過。這些遊騎顯然是唐軍的哨兵,他們隸屬於河隴軍銅武營。這支部隊從鄯州出發,經由河源軍、宣威軍抵達安人軍城下。在翻越了靄靄赤嶺後,他們神不知鬼不覺的繞到了吐蕃人的身後,在青海西畔查探軍情、繪製地形圖。
那領頭的將領約莫隻有十六七歲,相貌英武,手執一柄銀色馬槊,背負一張黑角硬弓。他便是銅武營果毅都尉李括手下的悍將鮮於瑜成。在朱雀營重組之前,他就擔任了哨兵隊長的職務,可以說對遊哨的布置很有心得。何時隱蔽,何時踩點皆有心得,絕不會讓吐蕃人輕易的發現自己的行蹤。
他們這次查探的重點是伏俟城,這座堅城便是吐蕃人的糧草重鎮。源源不斷的糧食、牛羊會由奴隸、家眷經由大非川、送往莫離驛,從而補給赤嶺一代的吐蕃駐軍。如果說這條糧草運送鏈是由伏俟城、大非川、莫離驛、赤嶺構成的,這伏俟城便是運送鏈的首端,隻要拔掉了這顆釘子,吐蕃人的糧草供給係統將會瞬時陷入混亂。
鮮於瑜成攥緊了拳頭,目光冷峻的望著遠方。可是要怎麽才能拔掉這顆釘子呢?經過這幾天的查探,少年發現伏俟城雖然是座狹小的軍堡,卻也有大約一千五百人的駐軍。雖然這些人大多是戰鬥力稍差的吐穀渾人,但李都尉手中隻有六百多名弟兄,如何能攻下這麽一座堅城?
突然,鮮於瑜成望見距離伏俟城西首不遠的一處石堡,眼中閃出一道精光。吐蕃人大通穀一代布有重兵,在距離伏俟城的馬道上設有數十個堡塞以作哨探關卡。這些哨堡駐紮人數都不會很多,往往隻有兩三百人。而這些堡塞中距離伏俟城最近的便是眼前的這座青石堡,如果能奪下這座青石堡,再燃烽火告急,吐蕃人會不會出城相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