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伐清

第三十五節 表態

大寧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河床雖然寬闊水流也很急,但水麵並沒有覆蓋住整個河床,水麵隻有數米寬,最狹的地方看上去也就一兩米寬,隻能行駛較小的船隻,和鄧名見到它之前的想像相去甚遠。河兩側都是高不可攀的陡峭岩壁,行走在峽穀底部時,鄧名仰頭隻能看見頭頂上的天空,兩邊的崖頂都被直上直下的岩壁遮蔽無法看到。

這樣的景觀給鄧名的感覺是雄偉並不遜色於巫峽,乘船在巫峽江中行駛,頭頂上的天空更加遼闊一些,而現在則是在穀底行走。這種雄偉景致是如何形成的現在大概隻有鄧名一個人清楚,如同長江劈開了西部高原的群山一般,大寧河這條寬度不過幾米的激流,經過億萬年的不懈衝擊,硬是在巫山北部的山嶺裏切割出一道深數百米的峽穀。不過看著河兩岸那仰首不見其頂的連綿黑色岩壁,鄧名很懷疑這裏能種植得了大量的作物。

給鄧名帶路的向導是大昌人,早早就在大寧河與長江交匯處等待鄧名,原來乘坐的船進不來,鄧名一行換成小船劃了一段路,最後就由向導帶路步行向大昌前進。

“這裏能種田嗎?”

聽到鄧名的問題後,向導立刻答道:“本來大昌就沒有種田的習慣,我們這裏從來都是不用種地的。”

“那大昌人的生活怎麽維持呢?”觀察著周圍的地理形勢,鄧名想到大寧河上有兩座縣城,分別是大寧和大昌,可能附近還是有能夠種植糧食的地方,不然如何維持兩個縣的日常生活?

“大寧那邊耕地還有些,不過也很有限,我們大昌人從古至今就不種地,最近幾年種莊稼都是才學的,”向導一邊說,一邊向岩壁上指去:“我們大昌有鹽啊。”

鄧名順著向導的手臂看去,高聳的岩壁上,隱約可以看到許多岩洞。據向導介紹,這些岩洞都是千百年來大昌人從岩壁上鑿出來的,洞中會不斷地流出鹽水,經過燒煮就可以得到優質雪白的石鹽,大昌人就是用這些鹽從川東和湖北換到糧食和布匹。這幾年因為戰亂,銷路受到影響,大昌人也不得不自己種上一點莊稼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