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目前還在明軍手中,守軍屬於舊川軍係統,兵力有限而且戰鬥力也很可疑。
自從吳三桂帶兵進入四川攻克重慶後,把四川一分為二,川西的明軍軍隊既沒有牽製的能力也沒有反攻的兵力,隻能勉強守住地盤,而能堅持到現在主要原因還是李國英手裏沒有太多的機動兵力。
目前的形勢就是明軍在川東有善戰的軍隊,而且數目還相當可觀,但是軍糧告罄;而川西有大量的屯田,倉儲也非常可觀,建昌的糧草堆積如山,但沒有軍隊也無法運送到川東來——就算有運輸力,會不會運過來也是個疑問。四川的明軍部署變成這個樣子,其中摻雜了多年以來各種複雜的因素:永曆朝廷不希望闖營的勢力太大,地方川軍不願意地盤被別人侵占,闖營上下擔心不抱成一團會被吞並,再加上來自湖北清軍的威脅,所以闖營餘部就都集中在三峽一帶。
前些年蜀王劉文秀曾經有經營四川之心,可是他也不願意闖營入川與他分享地盤,隻要闖營幫他守住三峽側翼就行了,這樣顯然對他更有利。劉文秀曾經收編了一些川軍,這固然是削弱了地方武裝而且讓地頭蛇們有些不安,但憑借劉文秀的實力完全能夠壓製得住,至於各地小軍閥實力下降造成的問題,劉文秀大軍在四川也完全可以解決,而且通過收編,他的軍力也有提高。當時闖營雖然在三峽一帶為劉文秀守望相助,但對他也暗暗戒備。
突然之間孫可望在雲南意圖篡位,劉文秀回師雲南協助李定國勤王,可是等到趕跑了孫可望後,劉文秀和李定國又起了摩擦——劉文秀公開聲稱李定國攬權,好似另外一個孫可望;而李定國指責劉文秀收編孫可望餘部是收買人心,有做孫可望第二的意圖。
鬥爭的結果就是李定國軟禁了劉文秀,為了消除連番爭鬥的後遺症,李定國還不得不留在昆明坐鎮,無法到湖廣前線親自指揮作戰——缺乏有威望的人在一線穩定軍心,以及三王內訌之後明軍中不可避免的人心惶惶和思想混亂,導致了清軍在湖南發起進攻後,明軍的前線迅速崩潰;四川這邊也差不多,劉文秀把大軍帶到昆明然後就再沒能回來,川中既空虛又混亂,還有一群心懷不滿的小軍閥,給了吳三桂輕而易舉奪取重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