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清軍生火做飯的時候,鄧名一行也在做著準備工作。
他們把鬆脂綁在一根根木棍上,製成許多火把。本來采集這些鬆脂是為了夜間照明所用,因為鬆脂非常容易被點燃,而且能發出明亮的光,是很好的火把。不過在鄧名的眼中,鬆脂並不是很合適的放火工具,因為鬆脂的燃燒速度不夠快。這個時代最好的放火材料大概是黑火藥,要是現在手裏有一桶黑火藥,分裝在袋子裏,對準了篝火堆或是其它什麽著火的地方扔一袋子過去,肯定能迅速點燃敵營。可惜沒有這麽一桶黑火藥,所以隻能勉為其難使用鬆脂了。
以往製造照明用的火把時,上麵的鬆脂層會綁得比較厚,以便能夠長時間地燃燒,用來做火把的木棍也會比較粗。不過眼下鄧名覺得製造的火把並不是用來照明而是用來縱火的,所以挑了一些細得多的木條,上麵鬆脂層也要綁得盡可能地薄——反正也沒指望它們能燒一個時辰;而且鬆脂層的覆蓋麵要比較大,最好能覆蓋到木棍的三分之二——以便短時間內能迅猛地燃燒,隻要留下一個手握的安全部分就可以了;最後他們還在鬆脂層上刻下了許多溝壑,雖然鄧名沒有縱火的經驗,但初中化學課上就學過,要想讓反應劇烈,就要盡量增加接觸麵——最初鄧名還想過把鬆脂磨成粉像黑火藥一樣地使用,可能會有不錯的助燃效果,不過現在時間緊迫,實在沒有功夫也沒有工具去做這件事。
每根縱火棒上都有薄薄的一層鬆脂,每人都分得了一捆。鄧名沒有實際經驗,所以昨天他們在途中做過一點實驗,證明這個方法確實效果不錯。部下們看鄧名的目光中又多了一層敬佩,不少人暗自猜測鄧先生以前大概沒少幹過縱火的事情,不然怎麽會想出這麽多門道?
“炊煙升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