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之前,賀珍一直為其他人暫時都不在鍾祥而暗自高興,這樣他可以在擊敗李世勳後得到大部分戰利品。直到進攻發起後,賀珍仍然認為這一仗沒有什麽問題;可是隨著戰事陷入膠著狀態,賀珍感到事情變得越來越棘手。出征以來的連戰連捷,讓賀珍手下的士兵變得信心十足、士氣高漲,可畢竟還是有很多明軍缺乏戰場經驗,當看到越來越多的同伴負傷倒地,頭頂上不斷有斧子飛過來時,這些士兵的士氣也在不斷被消磨。
賀珍知道如果再拖上一段時間,就會有更多的老兵被消耗,而失去了這些榜樣,新兵的士氣就會以更快的速度跌落。賀珍有些後悔地想到,自己或許應該耐心地等待劉體純等人返回鍾祥,少分一些東西總比賠本強。
當賀珍看到突然有一麵紅旗從敵陣背後豎起時,還以為自己的眼睛花了。賀珍確信自己沒有派出任何騎兵進行迂回,從側後包抄李世勳所在的位置。而且賀珍事先也不認為這樣的計劃能夠成功,如果出動的兵力太少,那麽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通過清軍的前陣;而如果出動的兵力太多,那就會削弱側擊的力量,就是分散兵力。
鋒線另外一邊的李世勳也不比賀珍強多少,今天的戰鬥同樣讓他感到非常緊張,明軍的士氣之高大大出乎李世勳的想像。本來根據李世勳的經驗,若是看到前鋒第一批士兵被瞬間擊倒,後排的士兵就會發生遲疑止步,但今天明軍後排的士兵卻依舊不要命地衝上來,和清兵扭殺成一團。李世勳精心策劃的臨陣一擊,竟然沒有能夠極大地挫傷對方的鬥誌,這讓他吃驚不小。
和對麵的明軍一樣,持續的消耗戰讓清軍的士氣也不斷地滑落。若是這套投擲、反衝鋒的招數沒起作用,沒能幫助清軍在氣勢上徹底壓倒對手的話,接下來的戰局就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自行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