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開始東進攻打浮山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平定城。金軍將帥並不感到吃驚,相反,他們如負釋重。兵強馬壯的趙榛沒有打平定城,而是打東麵重兵守衛的浮山。這段時間樂平州的所有金國將領官員們輾轉難眠,就是擔心這個信王發兵攻打樂平城。
目前,金兵主力都在東京附近,金軍在河東河西北路的兵力不足,加上趙榛前後殲滅了一萬多金兵精銳和四五萬壯丁。所以,現在金兵在樂平州的兵力加起來都沒有兩萬人。這兩萬人還把守著各路的要塞和城鎮,分出來就更沒有多少了。
但是,浮山不一樣。浮山駐紮著的是投降金國的三萬遼兵,帶領這三萬遼軍降兵地軍隊的是久經戰鬥的奚人王蕭幹。
當日黃昏,義軍前軍到達淨陽鎮外。趙榛和趙邦傑、高寶山、高雲飛、劉三哥等將帥策馬馳近淨陽鎮的城池,商量攻城之策。
一個月前,義軍打這座城鎮外路過。但當時後有金兵追兵,義軍意不在奪城,所以也不沒有攻城,直接放過了。
不過這次可不能放過了,這次要打地盤,還要徹底聯通樂平城到太行山的道路。趙榛要將自己的地盤連成一片,以太行山為大後方,以樂平城為依托進行抗金。
這時,城上射書,守城金軍將領要出城約見趙榛。趙榛帶著親衛趕到淨陽鎮西城門,此時金軍將領已經出城了。
金兵將領原來是投降金兵的契丹人,名字叫耶律阿滿。他手下的兩千金軍士卒都是漢人和契丹人,還有少量的渤海人以及其他民族的士兵。麵對數萬義軍來襲擊,憑借淨陽鎮不足三米的土城牆根本不是對手。加上一幫各族人馬都聽說信王義軍除了女真人外,對於任何族的投降者都肯定不殺。加上他們不願意繼續為金兵賣命了,所以,耶律阿滿要求投降。
耶律阿滿的要求很簡單,第一,投降後,義軍不殺俘。第二,給自己個官位,要求是不打仗在後方安全的官位。對於他的要求,趙榛滿口答應了。就這樣,半夜時分,耶律阿滿投降,讓出了淨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