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43.鎖子甲、青唐甲、板甲(二更求包養)

對於中國冶鐵業在近代之前到底是領先於西方還是落後於西方,鄭克臧重生前的中國冶金史學界對此有這南轅北轍、截然相反的認知。但即便是“挺”派也不得不承認,至少在金屬拔絲工藝上,中國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所以,鄭克臧決定把所謂的“第二把火”就落在了這項技術的改進和吸收上。

“回監國的話,仆沒有聽說過什麽拔絲作。”鄭氏工部的官以及冶鐵作坊的匠工都是南人而且以閩浙地方人居多,因此不知道明代內務府專門生產金屬拔絲的單位是情有可原的。“但鐵絲什麽的,工部還是有工匠可以製作的。”

“姑且煩勞劉大人安排匠工替餘演示一番如何。”

鄭克臧如此要求著,不一會就看到了由木凳、鑽孔的鐵模以及鉗子組成的人力拉絲機擺放在他的麵前,一名膀大腰圓的工匠將打磨成錐形的鐵條透過平置在木凳上的鐵模鑽孔,然後用鉗子夾住尖銳的一頭使勁的拔拉著,隨之一根遠較之前鐵條要細的金屬條被拉了出來,之後再換一個更細的鑽孔拔出更細的鐵條,直至拉成鄭克臧所要求大小的鐵絲。

“這等工匠一日能產幾許鐵絲?”鄭克臧這可不是什麽問句而是明顯的責難,顯然對於這樣的生產效能他是十分不滿的。“罷了,罷了,餘這邊有張草圖,劉大人可以試著製作一具出來。”鄭克臧的法子是利用滑輪組的方法卷揚,在起先步驟相同的情況下,用畜力或水力驅動,以恒定的力一次將多股鐵絲一起拉製成型。“餘等著看結果•••••”

拔絲機拉出的鐵絲最大的作用是製作鎖子甲的鐵環,有了這些鐵絲、鐵環,一個普通製甲工匠,在編織水平還很差的情況下,每二個月就可以生產一身連著頭頂和頸部防護的鎖子甲,而等待日後技藝嫻熟了,更可以一個月生產兩領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