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傑書這位位高權重的親王已經作出了決定,跟明鄭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黃芳度盡管心中憤憤不平也隻好忍氣吞聲的冷眼旁觀。然而由於傑書對招撫的前景並不看好,招撫的行動也不過是為了新建戰船編練水軍做掩護,因此他所派出的道員朱霖、莊慶祚等人入廈後一副趾高氣揚的態度,並幾番宣稱“順天者存、逆天則亡”以及“識時務者為俊傑”等讓明鄭方麵極度不悅的言論,所以招撫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
跟清軍試圖利用招撫的機會整頓水師的目的一致,明鄭方麵也想利用談判的機會整頓兵馬,因此絕不願意輕易導致談判破裂,為此明鄭方麵漫天要價,重申康熙八年興化知府、太常寺卿慕天顏至東寧招撫時提出的“如朝鮮例、稱臣奉貢,不削發”的要求。對此,傑書以為己方已占上風、攻占廈門隻在朝夕,便斷然予以拒絕,談判至此破裂。
但傑書沒有想到的是,鄭軍除了利用談判拖延清軍進攻的步伐以外,還利用水師的優勢,廣泛派遣人員潛入清軍後方聯絡被打散的部隊以及其他的反清武裝。在野草一樣蔓延開來的小股反清武裝的威脅下,傑書被迫暫時擱置了攻廈的計劃,在著力清剿地方武裝的同時重新拾起了談判的幌子,由此雙方又一次坐到了談判桌前。
這一次,傑書以明鄭之前所言“如朝鮮事例、稱臣奉貢”一說要求鄭軍退出所占各島,待鄭軍退出後,他願向康熙報告,雙方繼續談判。對於傑書這種以空頭支票換取實利的虛假表態,明鄭方麵自然不會同意,便針鋒相對的提出要求清廷履行在鄭成功時代曾經答應過的供給“四府裕餉”的招撫條件。清方使者興化知府卞永譽、泉州知府張仲舉及地方鄉紳黃誌義、吳公鵬無法做主,隻得悻悻而歸。
正當清軍使者等候傑書的裁斷時,寧海將軍喇哈達突然橫插一杠,他讓幕僚給鄭經去信,信中指責明鄭方麵“區區忠義,孔不足蔽其暴亂之辜”,除此之外,喇哈達還誇下海口許諾道“元貴君臣同於箕子,勿踏田橫故轍。何不罷兵修士,全車甲歸保台灣,自處海外賓臣之列?其受封爵,惟願;其不受封爵,亦惟願。我朝廷亦何惜以窮海邊謫之區,為爾君臣完全名節之地••••••歲時通奉貢獻,如高麗、朝鮮故事;通商貿易,永無嫌猜,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