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鄭之我是鄭克臧

45.平埔番(喘口氣,今天就兩更了)

平埔族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各南島語係原住民族群的泛稱,早在漢人移民前往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恒春,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社會群體居住著。

這些比漢族更早定居於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社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台灣曆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而之所以取名“平埔”二字的原因為“平埔”即“平地”的意思,與高山番(族)作為區別。

後世由於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因此對於平埔番的分類相當的不一致,有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各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又以凱達格蘭(Ketagalan)、噶瑪蘭(Kavaraw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zehe)、巴布拉(Vupuran)、巴布薩(Poavos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iya)、以及馬卡道(Makattao)等幾支屬於公認較大的部族。

不過就當時而言,平埔番各族並非聚族而居,而是分散在一個個獨立的“社”內,各“社”的族民也不以本族的名字相稱,而以所在的“社”作為自己族群的名字,譬如位於日後台中地區的道卡斯(Taokas)族的大甲東社、大甲西社的原住民就自稱自己為“大甲人。”

荷據時代,平埔番是荷蘭人稅賦的主要來源,也是甘蔗、稻米、鹿皮等物資的主要供應者。進入明鄭時期後,位於天興、萬年兩州(縣)境內的西拉雅(Siraiya)族的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麻豆社以及日後高雄所在地區的塔加拉揚社、蕭壟社以及屏東所在地區的小琉球社等相繼為鄭明政權提供賦稅及勞役,其漢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平埔番都對明鄭方麵的權威表示順服。以巴布拉(Vupuran)族為主體建立的“大肚王國”番仔王(注:平埔族稱其為Lelien,意為白晝之王或平埔太陽王)就在鄭成功時代和鄭經時代多次跟鄭軍發生武裝衝突,先後殺死鄭軍將領高淩、楊祖等數百人,直至劉國軒大開殺戒將鬥尾的龍岸社付之一炬後,才被迫放棄大肚台地以西神岡等地向更北麵的埔裏、水裏等地方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