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匆匆走進了漢王大帳,向據案對飲的劉邦、張良作揖見禮道:“大王,子房兄,剛剛蒯徹又去了衡山王吳芮的大帳!”
“這個範陽蒯徹!”劉邦蹙眉道,“他想幹嗎?”
說此一頓,劉邦又沒好氣地問道:“這是他找的第幾個諸侯了?”
“第四個了!”陳平在張良下首跪坐了下來,答道,“先是英布,再是張耳,然後是韓王韓信,現在又是吳芮!”
“蒯徹無非是想遊說各路諸侯退兵,大王隻要以誠相待,以仁義示天下,各路諸侯就不可能聽他的,此等霄小之徒,大王完全不必理會。”張良是兵家不假,也善謀略,卻頗有君子風度,行事坦坦蕩蕩,很是瞧不起蒯徹這樣的小人行徑。
“子房兄,在下卻不這麽認為。”陳平罕見地提出了與張良不同的意見,說罷又向劉邦淺淺一揖,接著說道,“韓非子曾說過,千裏之堤,潰於蟻穴,蒯徹四處活動,暗中挑唆各路諸侯退兵,固然是小人行徑,大王卻不能掉以輕心!”
“這個……”劉邦看看張良,又看看陳平,頓時麵有難色。
張良、陳平是替劉邦運籌帷幄的左臂右膀,兩人也很少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可現在關於如何對待蒯徹的問題上,兩人卻罕見地出現了分歧,這下劉邦可犯了難了,是聽張良的不理會這事呢,還是聽陳平的下手除掉蒯徹?
張良淡淡一笑,說道:“大王若殺了蒯徹,豈不授人口實?”
劉邦輕輕點頭,張良這話倒是沒錯,如果就因為蒯徹在背後說了幾句壞話,就非得置他於死地,豈不顯得他劉邦很沒胸襟,很沒雅量?一旦因為這事引來天下士子、豪族的非議,甚至引發各路諸侯的猜疑,那可就是因小失大了。
陳平表情凝重,也道:“若不除掉蒯徹,萬一他真的說服了各路諸侯呢?到時候各路諸侯同進共退,一道要求大王允許他們回國,又怎麽辦?大王且莫小覷了辯士的一張嘴,蘇秦合縱,張儀連橫,靠的不就是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