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三日,魏王李泰、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紀王李慎相繼離開京師前往之官地履新,諸皇子中除了已成為太子的晉王李治及尚在幼年的趙王李福之外,便隻剩下越王李貞尚未之官,倒不是因得寵而不必之官,僅僅隻是之官之地尚未確定罷了——越王李貞上本自請之官安西,然聖意委決不下,遍召重臣以決之,累經商議,尤未能定,事遂耽擱。
越王李貞所上之安西折子規劃宏大,構思巧妙,戰略思想明確,步驟嚴謹,諸臣皆歎服,然,對於是否要由李貞這個提議者來實施卻分歧嚴重,不單是因李貞乃是親王之貴胄,一旦有所閃失,朝堂顏麵大跌,更是因如今太子新立,尚無功業,若是越王李貞異軍突起,恐難製約,可有一條卻是群臣們的共識——安西之事非常人所能勝任,須得文武兼備之人方可行此略,或有提議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前往者,上詢之,道宗自謙才力不足以行此策,並建言帝谘詢於衛國公李靖,帝然之。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帝親赴久已歸隱林下之衛國公李靖府中探望,以安西之事問之,李靖對曰:大善,並言:老臣之所以傳越王兵法者,概因其尚在幼衝之年便有報國之心,其之所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老臣至今不忘,若得安西之事定,則大唐幾無邊患矣!帝未當場表態,然,回宮不久即下明詔,準越王李貞所請,由李貞接掌安西都護府大都督,原任統領喬師望轉涼州刺史,著越王李貞克日起行。
貞觀十六年五月十九日,晴,初升的太陽剛悄然地在地平線上探出個頭來,五裏亭這個長安城迎來送往的佳處此際卻已是人聲鼎沸,百餘名文武官員簇擁著新鮮出爐的太子李治正在為即將出塞的越王李貞送行,隨著禮部司儀那一道道的程序辦將下來,一股子離別的愁緒悄然爬上了眾人的心間,向來就多愁善感的李治此時早已是淚流滿麵、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