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些都是約定俗成,是不成文的規定,比起這些行規,更專業的是術語,要是外行聽起來,簡直就像聽天書似的,比如翡翠叫&qu;綠頭&qu;,玉器叫&qu;石頭&qu;,字畫叫&qu;紙片&qu;,複製品叫&qu;下蛋&qu;,賣給外國人叫&qu;洋莊&qu;,賣給國內的叫&qu;本莊&qu;,換東西叫&qu;打仗&qu;,收到了好東西叫&qu;吃仙丹&qu;,做一筆生意叫&qu;開衝&qu;,到外地收古玩叫&qu;鏟地皮&qu;,仿製品做得不高明叫&qu;判眼&qu;,諸如此類,說都說不過來,簡直可以出一本字典了。
剛剛講的那些,都是行家與行家交易時說的,如果碰上不懂這些行話的買主,那就是&qu;菜頭&qu;,如果菜頭要問的話也都有很圓滑的套話應付,若是問這件東西是哪個朝代的,他就會告訴你這是&qu;明式&qu;,而不說是明朝,問貨從哪兒來的,標準答案是&qu;山西侯馬&qu;,潘家園中的假貨一般都是這種說辭。
古玩行裏的行話術語,也是由清末那個時代產生的,然而時至今日,有些古老的行話已不再適用,便逐漸被淘汰出去,現在保留下來的已經很少很少,大多都是近代產生的新術語,同以前的行話比起來,有很大差異。
比如行話中同樣一個名詞和動詞,在不同的年代或者不同的區域,或許會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稱外出收古玩的為&qu;鏟地皮&qu;,也有的稱他們為&qu;遊擊隊&qu;,假貨還叫做&qu;高老八&qu;或者&qu;高八爺&qu;,而且為了避免露白(&qu;白&qu;是錢財的意思)被別人眼紅盯上,在說明價格的時候,都是百分之一,說一塊錢,實際上就是一百塊錢,一百元即是一萬元。
現在總有專家給古玩鑒定價值,其實古玩的價值是很難說的,有市無價或者有價無市的情況很普遍。一件東西,賣家說值多少錢不行,沒人買它就不值錢,隻有在買家認可的前提下,它才有這個價值。而且古玩真偽難辨,做假的實在是太多了,就連專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情況,京派語言通常叫做&qu;懵買懵賣&qu;,說白了就是&qu;隔著口袋買貓&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