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入聊齋

第三十六章:明心

(書評區中,有個別讀者引經據典地說浩然正氣是如何如何,要應當如何如何,才算正宗……但其實對於這個概念一直就沒有什麽定論,也許你覺得懂了,也許他覺得懂了,但說句心裏話,我是真心不懂的,所以,懂得可以去修煉了,不懂的我,隻能寫寫小說,幻想一下,如此而已!)

第二天,陳劍臣一如往常地早早起床,精神絲毫不見疲憊,奕奕然,洗漱完畢,到學院膳堂吃過早餐,然後去上課。

今天講課的內容為《德書》第八章,講得是該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從而成為君子,有言道:“君子也,謙謙有禮,不逾矩,不與人爭,不與世鬥,安順天命……”

陳劍臣聽得啞然,無可否認,這些言語都是大道理,但道理越大,越是空洞無物,實質上並無多少可取之處。如果完全按照這些大道理去為人辦事,那麽,人就會變得迂腐古板,不識變通,說白了,就是個照本宣科的老古董罷了;而假如說一套做一套,人又會變得虛偽狡詐。

故而,必須結合實際的情形來隨機應變,與時俱進才行。

比如《禮書》上所言“君子儀合,衣冠必正”,意思就是說君子的禮儀要符合聖賢書所教,穿衣戴帽都必須一絲不苟,端端正正的。

這話說得漂亮,但如果在危難時候還要注重這些繁文縟節,那麽就是自取滅亡了。

為了帽子正不正的問題而丟失自家姓命,這就是君子所為?

《三立真章》裏說的君子卻不是這樣,而是“格物致知”,“本心守則”;所謂“本心守則”,意思就是說根本的大原則不可動搖,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一旦妥協,一旦退讓,那就喪失了本身的立場,再無依據可言。

好比天統王朝的讀書風氣,個個嘴巴上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每逢節曰,便都個個去祭拜鬼神,焚香燒紙,求財求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