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倒沒有去考慮李技此時心裏的想法,而是把早已整理好的思路,一一道來。
關於太極拳,最靠譜的說法,當然是從張三豐整理內家拳法時,從中采眾家之長,經過數年的鑽研,把道家的易經融會其中,才形成了真正的太極拳法之說比較真實。
太極拳之所以取名太極,也當然與陰陽,八卦有關。講究的是: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後來,太極拳法在傳承的時候,先後出現了各種流派。各派對太極拳法的領悟,也各不相同,所以走的路子,也不盡相同。有走沉穩的路子,有走輕靈的路子,更有把太極,八卦,形意結合在一起綜合路子。。
其實大道相通,雖殊途但同歸。功夫練到高深的時候,便是一通俱通的。。
他所練的太極拳,是後世太極拳協會專門整理出來的匯總版本,注重招式的多樣變化,而省略了對內的修煉部份。他綜合研究太極拳法的時候,發現各種古籍中,不止一次提到過:先練形後練氣的話。
練了幾年的形,套路是熟的不能再熟了。至於怎麽去練氣,他就有些茫然。前世裏,眾說紛紜,而現存的那些太極大師們,也少有練氣很好的大師,因此誰是誰非,他也不知道怎麽去辨別。。
有說:用吐納來引導內在的氣息,通過采補外氣,站樁來鼓動意氣;有說:以心行氣,平衡陰陽,練丹田氣;有說:在練拳時,拳,息,氣合為一意,意力足,氣便生,此氣便是內力。
其實他比較偏向於更為科學一點的現代研究說法:科學的觀點是,內功就是寸勁,即在極短的距離內,盡可能地爆發出極大的爆發勁。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從身體的結構說起。身體發力的最原始的發出點是肌腱,而肌腱與骨骼和神經,是直接相連的,離身體越深層的肌肉稍微一動,就能帶動淺層肌肉大幅度的收縮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