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兵部上呈調兵方略,於紫宸殿廷議,洛憑淵著實見識了一場唇槍舌劍。
兵部果然提議,請調京城禁軍一萬,綏寧軍一萬,並登州駐軍兩萬,赴韶安增援。朝中就此方案爭執不下,兵部另一位侍郎成通化與顏思存想法相左,強烈反對動用綏寧守軍,認為萬一夷金趁勢來襲,城中空虛,要是隻顧守住韶安,卻令綏寧陷於危境,便弄巧成拙。他提出從登州和錦州軍營中各抽調一萬五千兵馬,遣往韶安即可。這個觀點得到了不少朝臣支持。
兩位侍郎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顏思存所說,正與靜王的分析相似,調走一萬,綏寧仍有兩萬守軍,足以堅守;而且兵馬調動牽涉到大量物資錢糧,事宜繁瑣龐雜,從綏寧調兵,所需時日和消耗都相對較少,而錦州軍營中平日所操練的大半是水戰項目,無論怎麽看,都無法與綏寧軍相比。
顏思存道:“上兵伐謀,我等以文臣之職籌劃軍國大事,便應通盤考慮,以最小代價,屈蠻夷之兵,既折其鋒銳,且惜我禹周國力,否則要你我何用?”
成通化冷笑道:“若是綏寧因此危殆,顏大人可負得起這個責任?”
顏思存毫不示弱:“綏寧安好,此刻兵臨城下的乃是韶安,倘若調兵不力,以致北境有失,成大人可又擔得起這個責任?”
成通化繼續冷笑:“韶安本就有六萬久曆沙場的邊軍,顏大人卻將他們放到何處,莫非從綏寧調兵一萬,韶安便能取勝,換了錦州軍隊,就大事不妙?若然如此,索性將兩城守軍對調,讓雲王殿下統領三萬綏寧軍對付北遼,定可一戰而勝。”
顏思存氣得臉色發白,被成通化如此強詞奪理地說來,倒似他除了綏寧守軍,對禹周其他軍隊都未看在眼裏一般;但要立時在殿上說清,何以應當調用有實戰經驗的綏寧軍,卻是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