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秋闈結束,殫精竭慮的舉子們如同死過一回般,紛紛湧出考場。
趙緬走出奉天貢院,回頭望了一眼門樓上“天開文運”四個大字,這已經不是他頭一次走出考場,在同一個地方回望了。十九歲中舉,府試解元,在故裏名動一時。然而家中遭逢大變,六七年時光倏忽而過,從躊躇滿誌到心灰意冷。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他很早就體會了這種心境,有過怨懟不甘,最終歸於心平如鏡。他漸漸學會放棄科舉仕途,真正淡泊下來。生於世間,其他可做的事情還有許多,縱使飄零,總勝過自汙其身。
決定參加戊辰科會試還是今年做出的決定,起因是得知了靜王府的動向。趙緬想沿著這條天下讀書人都在走的正途,再前行一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希望陪一陪好友陳元甫和幾位多年來同樣曆經滄桑而未改其誌的學友,讓他們多一些信心。
奉天貢院考號四千五百餘間,他們進場後就分散開來,按照考牌找到各自的位置。他一直很擔心陳元甫的狀況,所幸三天下來未曾聽到有舉子昏倒。此時無暇多做感懷,他在門樓外站定,舉目尋找好友的身影。孫塾師那裏已經不能再住,得先覓個落腳的地方安頓下來才好養病。
這時候不遠處有人招呼道:“趙先生,這邊,正在等您呢。”
他尋聲向前方望去,在來去接人的眾多車駕中,並排停著兩輛輕篷馬車,車前的人正朝他招手,是靜王府中一名常跟隨楊越做事的從人,在他旁邊,一個小侍從在攙扶臉色憔悴的陳元甫,另一個幫他提著考箱。
“趙先生快請上車吧,”那從人笑著過來,“主上惦記著今日散場,早早就吩咐我們在此等候,一定要將大夥兒全都接回去。”
趙緬心裏湧起了一陣暖意,無論怎樣,考中與否,他們都是有歸依的。那個人一直都在,靜靜地從不多說一句,但在最需要的時候,所給予的安寧溫暖總是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