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鄭海川上工的時候,發現自己工作這片工區的鋼筋和架子工人少了不少。空地上倒是多了幾輛混泥土泵車,十多個砼工也早早地到位,開始利索幹活了。
鄭海川揚起脖子往四周看了一圈,估摸著工程進度,心裏大概有了數。果不其然,下午下班前,工頭把他們十幾個鋼筋工叫到一邊,交代他們這個月往後十幾天都不用來了。
沒有人驚訝,因為工地上就是這樣。
一個建築工程工序繁多,挖土方、基坑支護、測量放線、打樁、搭腳手架、紮鋼筋、塔吊、灌混泥土、水電、防水等等,單最基礎的建築施工都要囊括這些,更遑論要建造交通樞紐和綜合體的市政大工程了。
鄭海川所待的這個小片區已經完成了基礎的鋼筋工程,接下來需要澆築混泥土,等待養護牢固,然後再進行下一步作業。
當然,整個工程距離結束還遙遙無期,有的片區甚至才剛開始挖建地下結構,鄭海川他們還有的是活做。隻不過現階段,在人員飽和的短時間內,一部分鋼筋工需要停一陣子,等待其他部分的前序工作完成,他們才能接上繼續做。
工區裏最終隻留下幾個幹了二十來年的老鋼筋工做補強,鄭海川他們其餘人便暫時沒活了。大家雖然都理解,但一群人中間還是漸漸浮起了焦躁的情緒。
畢竟沒有活做就意味著沒錢掙,好些人腦子裏已經開始琢磨第二天去其他工地碰碰運氣了。
唯一值得高興的事,是散場前工頭從夾在腋下的公文包裏掏出了一遝錢。接著就按照今年開年後每個人上工的情況,給大家分了。
鄭海川也到手了好幾千。
這當然不是鄭海川這段時間工作的全部工資。但大多數時候,工地都不會一次性給工人結清工資的。有的是因為故意克扣,有的是資金周轉有困難,有的則是需要留住工人避免之後臨時招不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