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13章 十萬貫

明遠的原身,確實是橫渠先生張載①的弟子。

最近這段時間,明遠從薛紹彭那裏旁敲側擊,打聽了不少關於張載的消息,知道他是關西赫赫有名的大儒,開創一派“關學”,並且亦是隔壁“四呂”家中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的老師。

原本明遠還納悶,張載一代大家,怎麽會教授自己原身那樣小小年紀的“蒙童”。後來與母親聊了聊,明遠才明白。張載曾寓居鳳翔府眉縣橫渠鎮,而舒氏娘子正是眉縣人,娘家與張家是鄰裏。

明遠正是因為這一層關係,才有機會拜在張載門下,進學開蒙。而呂氏四賢中的三位,算起來也都是他的“師兄”。

當然了,對於明遠這樣的小小蒙童,張載自有弟子服其勞,帶領他們念“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但是對於做人與學問的基本態度,張載卻是時不時要向所有學生宣講,從未有半刻放鬆。

張載身為大儒,卻如此認真地對待德育教育工作,明遠現在想象一番,也是很佩服的。

六月暑熱,明遠也不怎麽出門,便將原身留下的書籍都取出來,大致翻翻——這越發堅定了他不想讀書的心思。經義與古文,對他來說實在太過詰屈聱牙,而且入學讀書,隻會為他增添價值兩條鹹肉的束脩,於花錢大業無益。因此每天明遠溫書都溫得唉聲歎氣的。

誰知到了六月底,消息傳來,因為天氣太熱,張載微恙,因此暫時留在京中,八九月秋涼時再返回長安。

明遠聽見這個消息,頓時送了一口氣,手邊的書本又丟到一邊去了,每天該在外麵跑的時候還是在外麵跑,四處看著哪裏有可以供他“花錢”的項目。

這天他慣例嚐過一碗張家豆腐坊出的“白玉豆腐”,路過官牙,與相熟的牙人們打了聲招呼,順路到城門外看了一眼“自來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