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22章 十萬貫【第二更】

“諸位, 師長將各位請來,是有關我關學的重要事務,想要聽聽各位的見解。”

在張載傳授了“橫渠四句”並送走種建中之後, 呂大臨繼續擔當了主持人的角色,並且提出了正式議題。

明遠忙打疊精神, 聽呂大臨講述。

此刻他並未繼續使用“引經據典”卡,一來沒有這個必要, 二來也怕那張附贈的“別出機杼”卡給他帶來什麽額外的麻煩。

卻聽呂大臨講起張載的計劃, 竟是想要做一個社會實驗, 恢複“三代井田”。

所謂“三代”, 是指夏、商、周三代。“井田”則是指當時的土地製度,利用縱橫交錯的道路和渠道, 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就好像是一個“井”字。其中周圍八塊為私田, 中間為公田。

整個井田由農民共耕,周圍八塊私田的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一塊公田,收入歸土地所有者, 也就是國家所有。

這對於明遠來說妥妥是個觀念衝擊。

他所接受的現代教育, 一直教導人們要向“前”看, 追求“進步”,追求“現代化”。因此明遠萬萬沒想到,在宋代竟然會有人努力追求複原三代時的土地製度。

——這難道不是在搞“倒退”嗎?

明遠很不能理解。

然而在唐人宋人眼中,古法古製,還真就不意味著“落後”。

比如自韓愈興起的唐宋“古文運動”, 提倡古文, 反對駢文, 反對一味講求聲律辭藻,強調文以載道,就是一個“倡古”的典型例證。

在儒學方麵也是如此。宋儒們回顧儒學發展史,覺得漢唐儒生們這兒那兒說得都不對,而儒家正統在孟子之後就斷絕了,必須靠俺們大宋的學者來重續。

於是宋儒們一個個都致力於恢複儒家正統。比如王安石作《三經新義》,便是重新注釋《周禮》、《尚書》和《詩經》,高高揚起理論知識的大旗,但還是要打著“經典”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