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24章 十萬貫

“王安石這人能處!”

明遠一句話說漏嘴, 驚得在座的人都抬頭望著他。

明遠隻能弱弱地往回找補:“我是說……王相公……人品還行,推行的新法確實是為公不為私。”

剛才他隻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青苗貸的利息和民間借貸的利息哪個更高?”

答曰:“民間借貸的利息更高,而且高得不止一點。”

明遠至此完全明白王安石在做什麽了。

他老人家這是在劫富濟貧, 用一個較低的利率向民間借貸,將高利貸擠出市場, 同時又將利錢收入國庫,增加財政收入。

“青苗法”施行, 受益最多的當然是官府。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 如果他們原本就有借貸需求, 那麽他們也會是受益方。

唯一利益受損的是主持民間私下借貸的錢莊、豪商之流。他們的高利差被擠占, 利息收入減少。除非他們也甘願像官府那樣,將利錢減到二分, 否則他們是放不出去貸款的。

但這樣做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弊病:

一來,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貸。那些家中富裕, 不需借貸的農民朋友們,如果被硬攤派上“青苗貸”,那便是額外背上了一層利息負擔。

二來,“青苗貸”由官府直接操作, 那麽官府就既是“運動員”, 又是“裁判員”, 無人監管其做法是否合理。隻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為己謀利的私心,好事便也能辦成壞事。

明遠將他對“青苗法”的理解向兩位舅舅陳述了一番。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馬上都聽明白了。

舒承予拊掌笑道:“遠哥是個讀書明理的,見事就是明白。”

舒承厚卻皺著眉:“可是連鳳翔府的官吏都說不清這‘青苗貸’到底是為了什麽。橫渠鎮上還好,知道我們在京兆府城有親戚, 囑托我們到府城來問。可是換到其它地方, 誰能像遠哥說得這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