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我在北宋不差錢的日子

第30章 十萬貫【第三更】

呂大臨來到橫渠鎮, 見證了明遠是怎樣在頃刻之間,就把一座略顯破敗的老屋,修整得寬敞明亮, 極其適合書院的。

如今正是冬閑時節, 橫渠鎮的鄉民紛紛過來幫手, 換瓦的換瓦, 粉牆的粉牆。轉眼間這書院選址的老屋就已經煥然一新。

而明遠要做的可遠遠不止這些。

他帶領很多鄉民一起,在房舍內都修了“地爐”。這地爐卻又和陝西人家常見的“地爐”不太一樣, 乃是用磚砌出的空心地爐,燒柴火的地方和出氣口都在室外。

呂大臨去過明遠在長安城裏的宅院, 因此曉得, 明遠家的地爐也是這樣的。天氣冷的時候往那“地爐”上一坐,暖呼呼得格外愜意, 室內的空氣也很清新, 不會有那炭味兒。

明遠一邊向呂大臨講解這種“新式”地爐的使用,一邊絮絮叨叨地叮囑:“先生身體不好, 時常咳嗽,想必是肺氣受損。冬日裏如果將柴炭一類直接放在室內燒,恐怕會損傷肺氣。因此小弟特地安排了將地爐的通氣口安在室外, 這樣一來, 室內的空氣不會渾濁, 對先生將養身體有好處……”

呂大臨一邊聽一邊點頭,一邊隻覺得這個小師弟尊師重道。

而書院外用作實驗“井田”的九頃地也已經準備就緒了。

明遠這次花高價買下了呈正方形的九頃土地,土地四周都豎了界碑, 正麵寫著“橫渠書院”, 反麵右下角才鐫了一個小小的“明”字。呂大臨知道這些都是明家的土地, 但明遠還是在界碑上鐫了“橫渠書院”的名號, 令他心裏覺得格外熨帖。

這九頃土地中已是溝壑縱橫。用來灌溉的水渠已經挖好,田壟將成片的田地分割為整整齊齊的一塊又一塊。

田中土壤上鋪了厚厚一層草木灰,都是鄉民們幫忙,為這幾頃土地提升地力,肥田用的。

呂大臨巡視過一遍,不由對明遠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