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桃氏師門踏上新的征途。
秦鬱還是決定北歸, 隻是未曾想, 兩年在楚, 自己早已成為龍泉的一個支脈。
無論生死, 楚人都眷戀他。
因普及長生黍製錫之術,又於論劍與左千平手, 他的聲名大噪, 不少楚人拜訪沿江桂舟作坊求入門, 其中就包括曾在渡口鬧事的葵和荼子, 更還有些是原先背叛劍池去雀門的工師,因此,桃氏不得不進行自秦鬱掌門以來的第三次編製。
秦鬱回憶起來, 桃氏工藝講究雖多,但每次改製, 其實都是為應對突**況。
第一次改製是在魏國的昊陽。
當時他剛上道,為躲避尹昭的迫害, 不敢替王公貴族鑄劍, 所以也就沒有什麽人來拜師, 直到那年, 他隨郡守去大梁交劍,遇見了一件大事——朝廷宣布, 退役的武卒,若出生地不在魏國,將不再享受封地免稅的待遇, 因之,大梁的軍士怨聲載道,而朝廷不僅不安撫,甚至直接判罰其中一百人轉去工籍,以示懲戒
這百人之中,有半數都被編入昊陽的冶署,後來,又半數被郡守分配給桃氏。
甘棠就在其中。甘棠帶采蘋從召南之地逃難來魏國,本指望在戰場立功換取田地,再接家人到中原落腳,不想遇見這般轉折,也就斷去念想,跟秦鬱做活。
未及弱冠的秦鬱卻犯了難。
他確實已攢下不少錢資,托姒妤去召南一趟,安頓甘棠的家小,這都不在話下,可,他畢竟是花兩年時間才教會姒妤和寧嬰,現又一下子多出這麽多人,按燭子的手把手教授的方式,根本顧不過來,他迫切地需要一種更高效的管理製度。
因此,秦鬱建立了金、劑、煉、礪四坊,讓門下弟子分工行事,代代相傳。
後來師門開始逃難,走的走散的散,除了坊主,秦鬱並沒有用心留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