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物理方法和物理學實驗兩門課上完,一上午就過去了。
大家一邊收書一邊並不怎麽期待地往食堂走。廣陵大學食堂菜的味道並沒有辱沒“食堂”二字,打菜的阿姨也像受過全國統一培訓般有專業的手抖技能。
學生們普遍對食堂沒什麽好感,但季知行是吃飯最積極一個。
且不說他大一的時候為了省錢,一年起碼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吃的是免費湯配白饅頭。即使是還在老家的時候,他也不曾享過什麽口福。
父母早逝,他能記事起就是跟著爺爺住的。
作為一個從小經曆過□□的人,爺爺一直秉持能吃飽就是福的生活方針,對於飯菜的味道那是相當的不講究,所以做飯也很糊弄,能做熟就行。
調料隻有油和鹽,食材就是土豆、青菜和肉,老三樣輪番上崗。
土豆絲總是和大拇指一般粗,炒肯定炒不熟的,那就加水燜,端上桌的基本都是土豆泥湯。炒青菜不舍得多放油又怕糊鍋就潑一瓢水,最後盛出來一碗菜有半碗菜汁。肉怕沒煮熟會有寄生蟲,也是一律水煮,成品就是慘白的肉塊浸在泛著油花的肉汁裏。
倒不是說爺爺不疼他,爺爺是打心眼裏覺得這樣就挺好,有肉有菜哪裏差了?少油少鹽不是很健康嗎?專家們也一直提倡飲食清淡呢。
但是後來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跟潑了糞似的肥力十足,蹭蹭地長個兒,自己家孫子卻瘦成了葡萄幹,爺爺也著急了,開始嚐試改變。
季知行還清晰地記得那一天他放學回家後,看見餐桌上擺著一碗碳。爺爺說那不是碳,是紅燒肉。
雖然每一口都掉黑渣,雖然腮幫子嚼到脫力,雖然咽下去之後仍然能清晰地感覺到紮胃,但是比起水煮土豆、水煮青菜、水煮肉塊,這“紅燒”肉的口感簡直太新鮮了,季知行當天就多吃了一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