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
位於桐城的百花戲班,源自清末年間,是由第一任班主薑未眠一手組建而成。
薑老爺子主工武生,有打小就練的功底,曾選進“升平署”(1)當過幾年學生。
最風光的時候,他被安排給慈禧老佛爺祝壽。猶記那日華筵,一場戲下來薑未眠功架穩重優美,動作幹淨利落,尤其是一口嘹亮好嗓子,清晰吐字直接落進人心裏去了,霎時驚豔四方。
老佛爺聽著也點了頭,大為讚賞,賜他白銀三十兩,足夠平常人奮鬥一年的收入,能在北平買一座大宅院。
樹大招風,京城已有不少人明裏暗裏給薑未眠使絆子,且他誌在宣揚藝術,於是帶著畢生積蓄和那三十兩銀子跑到京城邊上的桐城一角,買地建樓,“開荒”去了。
薑未眠後半生,遠離了北平的濃墨重彩,守著他的戲班子就像守著自己親生孩子,為了段曇花一現,一輩子沒娶妻生子,孑然終老。
老人家作古後,接手的班主一代不如一代,本事不多長,反倒開始見錢眼開。
敵不過人家捧著心尖來唱戲的,亦不比那頹靡銷金窟吸睛,百花戲班像極了病入膏肓半死不活的老人。
倘若說之前它還吊著口氣,到如今落在老旦竇新桂手裏才算給個痛快,徹底跌落神壇,無人問津。
歸本溯源,是這戲班子年年唱著相似的曲兒,不知變通,當家的又摳摳縮縮,連新製的油彩都不舍得買,戲服破了又補,頭麵上鑲的鑽掉得七七八八。
就算成天坐在門口抽煙袋的老漢,都膩得不想再聽裏頭的戲。
百花戲樓裏,已經許久沒來過像樣的客人了。
此刻,日落時分的化妝後台,江琬婉提著暖瓶,正往盆裏倒溫水,均勻地浸濕刨花。
她穿了件皺巴的藍布大褂,舊到藍染料一處深一處淺。衣袖挽到腕子以上,露出精致小巧的手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