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到了古代,周長寧這才理解了什麽叫做“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逃荒,長此以往下來,古人應對逃荒也已經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更何況周老太太便是親身經曆過逃荒的人呢。
早在他們一家人還在家裏未出發的時候,周老太太便尋了家裏孩子已經穿不上的舊衣,剪成一指多寬的布條,讓每個人都結實地綁在腿上,說是這樣可以減少因為長時間走路給腿部帶來的酸痛感。
周長寧一看,這不就是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用過的法子嗎?原來在這個不知名的異時空裏,這個辦法也早已經被人想到並且普及開來了嗎?
再一看現在和他們一道趕路的同村人,也無一不是同樣的“打扮”,即使有那麽一兩戶人家不明就裏的,也總有相交好的人家過去“指點”一番,一家子落在隊伍後麵,綁上布條以後再趕上來,因此,不一會兒,這個逃荒的隊伍便顯得格外整齊了。
小路自然沒有官道那麽寬,容納不下這麽多戶人家同時並排前行,因而,在這樣一長串的隊伍中,自然是周老爺子一家人領頭,其他戶人家緊跟在後麵,細細一看,或許正是出於某種默契,每戶人家都無疑是將女眷和孩子護在了最中央的位置,成年壯丁則是推著板車走在外側,剛才領了佩刀的便更是如此了。
一行人埋著頭隻知道趕路,就連說話聲也不經常聽見,似乎是怕開口說話憑白浪費了力氣似的,也幸好如今秋季剛過,冬季還未至,雖然大白天趕路仍舊避免不了太陽的照射,但是陽光的灼熱相比起夏日來說倒也不是那麽讓人難以忍受,何況他們也算是走在了山林間,還有這林子能夠帶來一絲陰涼呢。
“長寧,走了這麽長一段路了,你也歇一歇吧,板車我和你爹來推就好。”一行人隻顧著趕路,速度自然不滿,眼見著已經繞到村裏的山後麵來了,林氏出聲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