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爺子還記著周長寧讀書的事情呢, 他老人家呢,自家人了解自家人,祖上也沒出過什麽大官, 怎麽可能把這種光宗耀祖的壓力放在兒孫身上呢?對他們最大的希冀, 也不過是希望能讀書識字明理罷了,哪成想,卻有了周長寧這麽一個愛念書的長孫?他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當初長寧考中童生的時候, 衙差來家裏報喜,他胸腔中湧著的那股激動的心情。
同樣,他也能記得,在長寧準備去清河郡考院試的時候, 在路上便因著不適應而上吐下瀉, 不得不打道回府錯過院試的時候,醒來後孫子悄悄紅了眼眶,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整整呆了一天。
現下能有機會讓長寧再尋得名師教導,哪怕是要的束脩更貴些,他也認了, 在青石鎮的時候, 他倒是想掏這筆銀子呢,隻可惜鎮上的私塾教學水平有限,教得最好的何秀才去考了三次鄉試也因著家底兒快要考沒了而被迫放棄。
周老爺子是一心為了長孫打算, 周長寧也乖乖地應下了, 隻可惜,他心裏的真實想法要是說出來, 隻怕要唬老爺子一跳呢。
的確, 周長寧前世乃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假, 多少也和這些科考要看的書籍打過交道,但是打過照麵兒是一回事,真真切切地去參加科舉考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有原身的記憶,但是這份記憶大都是在他接收這副身體的時候被迫“灌輸”到他腦海中的,畢竟不是他“土生土長”的記憶,在他腦子裏就像是隔了一層霧似的,隻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重新回顧所學,才能把原身留下的知識融會貫通。
此外,原身雖然考中了童生,院試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才沒有參加,但是畢竟隻是在鎮上私塾讀的書,學問又能強到哪裏去呢?古人常說,十年寒窗苦讀,這話的確不假,從院試到鄉試,難度上升得可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如果現在的大魏朝還是有一個集中統一的權力中心,還是由朝廷說了算的話,他倒也願意就這樣按部就班地讀下去,依著原身的天分和自己的努力,能讀到什麽程度就到什麽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