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太守, 到底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一麵?徐庶按捺住心中的疑問,跟著荀瀾和徐晃去了紙坊。
紙坊又名“造紙廠”,聽徐晃說這個名字還是荀瀾特地取的。
這時候造紙的原料很多, 尤其是在蔡倫改良了造紙的方法之後。最常見的還是一種以漁網和破布造出的麻紙,但缺點也很明顯,容易皺、毫無美感可言。因為造紙有一道道工序, 這樣的紙也價格不菲,所以紙並沒有流行開來。
荀瀾讓徐晃置辦了紙坊後, 卻額外取用了另外兩種原料。一種是桑枝的莖皮, 還有一種是特地命人去千裏之外的剡縣,收的當地一種常見的野藤。
野藤雖然在剡縣根本不值錢,隻要拿出來一匹布就無數人爭相去溪水旁割藤, 自己去割也可以, 但運輸過來著實麻煩。所以荀瀾讓他們帶了些種子回來, 看看能不能也在潁川的溪水旁大量種植。
在徐庶的記憶裏, 造紙的手續十分的繁瑣, 所以價格高昂, 而且造出來的紙張也不如布帛保存的時間長。
“聽說使君欲以造紙之法快速致富, 但據愚所知, 巨富之家多喜愛布帛, 普通的讀書人多用竹簡、木片來記事,您是打算賣往何處?”
目前, 荀瀾要養的人不止一千, 以後還要快速擴充。徐庶這些時日都在處理賬務,各個莊子所需的消耗都不小, 便尋找時機提醒荀瀾。
荀瀾卻胸有成竹道:“達官貴人不喜用紙, 還不是因為現在造出來的紙泛黃且粗糙。若是造出來了平整細膩的白紙, 他們豈會不心動?”
荀瀾打算雙管齊下,走價格歧視的路線,全麵打通和占據紙張的市場。
霸占一個行業,未來源源不斷地利潤相當可觀。尤其是紙這種一旦養成習慣,便會大量消耗的消費品。
一方麵做出紙中的愛馬仕—剡縣白紙和桑皮紙,惹得達官貴人心動,讓他們帶動起紙張的名氣;另一方麵,壓低普通紙張價格,造出大量的廉價的紙來代替竹簡,打開紙張在寒門的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