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收藏天下

第二十五章 各自的收獲

蟋蟀也叫‘蛐蛐’。現在似乎看來,玩蛐蛐已經不是主流了,老一輩的,基本上都知道這些玩意。玩蛐蛐那時候就是跟現在咱們年輕人上網一樣,家常便飯!董凡在大學也是聽胖子說過他們家老爺子是個玩蛐蛐的高手,那一手玩的簡直就是出神入化的,要蛐蛐叫他就叫,不叫也得叫!

其實啊,咱中國人玩蟲兒,早在宋代就盛極一時。鬥蛐蛐,多為達官縉紳,貴婦闊少,富商大賈及紈絝子弟,而且還是很流行的賭博工具。大家都知道的南宋時期的權相賈似道就是一代的“蛐蛐高手”,到了清朝不但皇宮裏玩,尋常百姓家隻要有經濟實力的,也都玩上一玩。蛐蛐是秋季長成,有“秋風起,蛐蛐叫”一說,所以,蛐蛐又叫做“促織”,意思是天氣漸涼,人們該準備衣被了。每到這個季節,各地都挑著籮筐到北京去賣蛐蛐,所售價格不等,一些富戶大款為了爭買佳品,可謂一拋千金。他們鬥蛐蛐,不僅場麵華貴,而且賭注非常大,鬥蛐蛐的罐子也很講究。名罐價十萬,甚至幾十萬。一般平民或兒童則可花很少的錢,便可買一隻一般的蛐蛐罐。鬥蛐蛐的最好時節是在重陽節過後,被稱為“樂哉九秋”。這個季節人們三五成群,隨便選個地方,便可開戰,樂此不疲。就算現如今我們的一些名人也都還玩這個,比如相聲大師侯寶林、王長友當年都是京城著名的蛐蛐迷。還有演藝界的王鐵成、王剛,主持人趙忠祥都喜歡蛐蛐,也收藏不少蛐蛐罐。

不過,董凡有興趣的,並不是這是一個蛐蛐罐,潘家園啥玩意沒有?這有什麽好稀奇的。起初了覺得這個造型比較有趣,更重要的一個,就是下麵刻的款識,讓董凡一喜。在這個象牙蛐蛐罐的底部,刻著:古燕趙子玉製!

這就是典型的名家款了,這蛐蛐罐底部這個款識,董凡到也知道,在黃老提起張老的時候曾說過,張老喜歡玩蛐蛐,也藏許多蛐蛐罐,其中的珍品,就有趙子玉做的蛐蛐罐。趙子玉是清康熙年間人,號“淡園主人”、“恭信主人”、“敬齋主人”,是清代製蛐蛐罐名家,主要製作的是澄泥蛐蛐罐,他的款識多在罐蓋和底部題“古燕趙子玉造”、“古燕趙子玉製”、“大清康熙年製”、“淡園主人”、“恭信主人”、“樂在其中”等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