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極光之意

第13章 去不去看

【一項技藝,隻有在快絕種的時候,才會被列入非遺。】

多麽現實,又多麽殘酷。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作為中國橋梁建築技術的活化石。

代表著我國古代木構橋梁的最高技術水平。

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用這項技術營造的橋梁,全世界僅存在於中國閩浙兩省交界大概方圓200多公裏的區域。

聶廣義高考的那一年,浙江的泰順、慶元、景寧三個縣,和福建的壽寧、周寧、屏南、政和四個縣共同為這項技藝申遺。

當時一共打包了22座閩浙木拱廊橋,萬安橋是其中之一。

萬安橋所在屏南縣的縣誌上,有關於這座橋前世今生的記載。

宋時建,壘石為墩五,構亭於上,戌子被盜焚毀,僅存一板。(1708年)

乾隆七年重建。(1742年)

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盜焚,架木代渡。(1768年)

道光二十五年複建。(1845年)

20世紀初又遭火燒,1932年再次重建。

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衝毀兩個拱架,1954年重修。

對於不在這個地方生長的人來說,如果不是昨晚的這場大火,萬安橋這個名字,根本就無從聽說。

別說其他地方的人不清楚,哪怕是閩浙兩省的原住民,多半也沒有聽說過。

即便聽說了,附近的縣市,也還有其他叫的橋梁叫這個名字。

文物保護這四個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來都隻是一個非常不接地氣的概念。

然而,對於長橋村的村民來說,萬安橋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的見證。

從出生到垂暮,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萬安橋原本就是極漂亮且兼容並蓄的一座木拱廊橋。

橋屋38開間、用柱156根,總長度98.2米。

這座橋采用不等跨設計。

最長的拱跨15.2米,最短的10.6米。

橋墩是舟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