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農家子的科舉路

第109章

一年之內連考三場連中三案首的何公子進縣學的消息一個時辰之內就傳遍了整個木滄縣, 且有隱隱向外擴張之勢。

那些知曉學政大人出席何案首的高中宴,卻覺得何案首定看不上縣學的人一個個驚訝無比:“何案首的老師可是那餘明函餘大人,他去縣學, 這不是耽擱時間嘛?”

“就是,縣學的教諭才是舉人而已,餘大人可是連中三元太子太傅呢!縣學教的肯定不如餘老教得好!”

“也不知道那何案首究竟怎麽想的,難不成就因為縣學學政大人親自相邀, 便拋棄了自家老師?”

“誒誒誒這話可不能亂說,何案首進入縣學, 餘老肯定是同意的啊,隻是他為何同意呢,著實讓人想不通。”

他們想不通,何似飛則是明白的。

老師讓自己進入縣學, 一是要他在文人圈中不斷交流、打磨心性,不能與整個朝廷的主流文人圈脫節;二是君子六藝的學習;三則是老師年紀大了, 每日晨間接連不斷的教授他三個時辰, 對一位古稀老人來說, 著實負擔甚重。

且他如今把該學的已經大致了解。接下來得依靠自己, 將‘紙上詩書’同‘現實’逐一對照著結合起來。

此過程不可死讀書讀死書,須得親自躬行——通過大量閱讀與經史相較甚遠的雜文書籍擴展眼界;通過與各年齡各階級各行業之人不斷交流,甚至切身體會他們的艱辛,對自己先前的固有認知進行推翻、思辨和重塑, 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廣袤全麵。

最後,還得將自己多年來的感知和想法用朗朗上口的駢文表述出來。

將上述每一點都做到極致, 才有可能在科舉取士中拔得頭籌。

這也是許多寒門學子明明沒拜過名師, 卻經常可以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優異排名的原因。

——除了為了改變命運發奮苦讀的決心外,他們天生能就知道農戶一年種地多少, 賦稅幾何,如何養雞,怎麽喂牛……這方麵的經義對他們而言並非隻是單純的文章,而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所以他們將其看得更加透徹,再落筆寫文章時,也愈發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