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瑜走進社會的初衷並不是做助理,其實那時候她也不知道該做什麽,能做什麽。
結識蕭固是因為都姓蕭,就在校友會上多說了兩句。隨後她幫了蕭固一個小忙,蕭固對她初印象不俗。
後來應聘幾次碰壁,蕭固便建議她到他投資的一個小公司試試水。
那家公司規模是真的小,員工還不到五個人,初建立什麽都沒有,要從頭拾掇。蕭瑜忙前忙後,隻為那超出預計的工資。
說是超出,也沒有超出太多,應該說是她對自己預期不高,自知專業能力一般,又是初入職場,這家公司連試用期都沒有,直接給她開正式員工的工資,她高興還來不及。
半年之後,公司正式步入軌道,蕭固又將她提拔到主投的公司,說她會辦事,有眼力見,同事和客戶對她評價都不錯,她很適合做秘書。
蕭瑜沒有堅守本專業,蕭固也比較含蓄,說大多數人出社會都沒有從事自己學過的專業,有些東西要上手了才知道適不適合,專業報考不能隨意更改,畢業後重新學起也不晚。
就這樣,蕭瑜去了秘書室,工資高了,花銷也上去了,眼界開了,卻有一種井底之蛙終於扒到井口的興奮和膽怯。
不到一年時間,蕭瑜的工作和生活三級跳,秘書室組長對她額外照顧,耐心教導。蕭瑜對組長很感恩,她是她第一個社會上的老師。盡管蕭瑜知道,秘書室的人都以為她和蕭固是遠親,不敢怠慢“皇親國戚”。
蕭瑜從沒有主動點破這件事,一來是沒機會,沒有人當麵問她,她也隻是聽說,不好突然宣布自己隻是剛好也姓蕭,二來她認為這也是一層社會資源,一種關係,中國是關係社會、人情社會,沒有一點關係、人情的人將會寸步難行。
後來蕭瑜想,蕭固必然是將這些事都看在眼裏,他誇她聰明,會利用資源,這是好事,他身邊的人要忠誠,但不能太實誠。